解原今古史(续)

2025-07-30
来源:

解原今古史(续)


解原村广场东风舞台


一、苦难又战乱的年代


半年苦菜半年粮,

一年四季缺衣裳,

睡觉没有铺和盖,

生下孩子愁死娘。

这是来自六十年代巜村史》中记载着解原村村民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辛酸生活的真实写照,谁曾想人们本就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还要再去经受战乱流离的煎熬。

1937年忻口战役后,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一),日本鬼子入侵进了解原,全村六百多家遭到了空前劫难:烧一一一点火烧 了民房四十多间,村民邢黄楼被活活烧死. . . . . .;杀一一一六十多岁的冯牛被鬼子刺刀挑死,卢吉召、胡德成等被日本鬼子的狠狗活活咬死. . . . . . .;掠一一一日本鬼子侵占八年,全村未遭抢劫的几乎没有. . . . . .


村西的五道庙


村民的古宅院门

那年月,天不作美。谚云:

民国壬年旱半年,

六月落雨水涟天,

九月高梁大不收,

十冬腊月穷人苦。

“民国壬年”,指抗战最艰难的1942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解原村民也跟全国人民一样盼到了抗战胜利的一天!然而,阎锡山政权盘据忻州,首先推行”兵农合一"暴政,农民头上除了繁重的”三担五斗二"(每十亩地出粮三石五斗二,折合银子一两)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费。更加令人心悸的”白色恐怖"出现,今天逼你”自白转生”明天令他"三自传训";借"通匪”名义滥杀无辜,血淋淋的"乱棍"下面葬埋着刘保根、胡明德、胡戉海等等数不清的冤魂;无辜百姓张丑、张二顺、以及负责打扫看护文昌庙的刘富、惨遭刘兴汉为首的汉奸杀戳,并且身首异处。(1948年5月)刘富的头颅还被挂在村口道途示众. . . . . . .


二、解 放 以 后


拍摄于上世纪村东头照壁的图片

1948年7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来到了解原村,被逼逃往他乡的崔五、姜存金、张二亮、银二苟等五十多户人家陆续返回家乡,同全村村民一道欢庆忻县全境解放。

这一年解原村建立了中共党支部。随后成立了农会,进行了"土改”。没土地的有了田耕,没房屋的有了住所。欺压老百姓的”伪村长"刘兴汉被人民政府镇压。

1951年,贫农黄亮和等七户,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

1954年,诞生了五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创办了”虹光”高级合作社。

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解原村改名为”解原大队". . . . . .。

这一年,全大队共十七个生产队,846户,总计2900人,耕地总面积8500亩,粮食总产量达三千多万斤,亩产平均365斤,总产与亩产均比解放前增加两倍. . . . . . . 。

1966年,解原村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四清”运动,也就是同年《解原村史》问世 ,村史前言中有着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解原村位于忻县城正西偏北约十五里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忻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盛产高粱、玉米、豆类等。

建村一千多年了. . . . . .

解原大队当年的图片

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被颠倒了的历史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一一一”解原大队”改名为:”解原村"。

”解原村,地处平川,位于城西北十五里处,东至卢野村(五里),南至东社村(三里),西至佐城村(一里),北至小奇村(三里)。乡政府所在地,现有耕地7424亩,土质好,素有”早红精"之称。全村有3454口人,系独村建制。1984年9月将”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改建为”村民委员会"。一一一这是1984年出版的《忻州市地名录》中有关解原的记载。

1982年,中央发布了《关于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形式明确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一号文件,1983年,解原村响应国家号召,正式开始以家庭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1993年,大运一级公路建成,经村东而过.,随后由大队出资新建了解原村村门,解原村的村貌顿感焕然一新 . . . . .

1994年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全村3835人,男1894,女1941,卢姓792人,胡姓130人,寇姓136人,刘姓358人,张姓607人,崔姓199人,王姓231人,其它不足百人的姓氏还有马(64人)、连(62人)、周(47人)、陈(45人)、姜(42人)等等。

1997年,原太高速公路村西通过。

l998年,政府出台了第二轮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三十年不变的文件,同年12月村民们满怀信心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继续耕种。

村东曾经矗立在大运路旁的村门


三、新的世纪

当历史的卷宗翻阅到二十一世纪,解原村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迈入了新的征程。

2004年,解原村的基本情况又有了变化:户:1298,人3868,耕地6069亩。总产粮食606.9万斤,平均亩产1000斤,人均收入2200元。

2010年,大西高铁项目开始实施,铁路从村中通过并拆迁了部分村民住宅,同时也征收了一些村民的土地,有部分村民由此幸运地住进了忻州西站旁的回迁小二楼民宅。不足之处是,村中笔直的东西大街,从此划了一个大弯,街道成为两截,给村子日后的发展与后代们带来遗憾。

2011年,忻州市政府出台了”七四五一”城市的发展的规划蓝图,村子虽没划入城中村范围,但从外观与发展上看、基本也踉进了城中村范围差不多。随着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征收了村中很多村民的承包土地,尤其是村东有承包地的村民,基本上都从中得到了实惠。

2017年,村民人口:4600多人,土地: 4400亩. . . . . .

大西高铁站旁拆迁户的回迁小区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解原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马路由村东而过,忻州西站矗立在村北的土地上,忻州高速枢纽的出入口与忻州客运中心均建在村南约一公里处,城市公交车每天来往不息、成天往返于村子东、西两旁,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村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子面貌也焕然一新,真是:

街铺柏油路,

户户住新房,

门口停小车,

生活赛小康。

时代在前进,村子在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解原村及其他的后人们一定会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将村子建设的更好,同时也相信解原村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辉煌 !


村中广场上歌舞比赛的红火场面

【作者简介】胡 二 (真名:胡代喜)1964年生,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解原村人,毕业于解原村高级中学。酷爱文学、诗歌创作,性格耿直、喜欢创作、阅读正能量的作品。

来源:忻州记忆、秀容在线、山西银剑

责编:郝法林

阅读3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