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聚焦网讯张今厚)东石村座落在忻州老城城东二里,忻定盆地母亲河一一牧马河由南向东绕村流过,忻金(山辅)公路从村西北向东而去,忻宏(道镇)公路与108国道经村东而过,东石交通四通八达、水渠成网耕地肥沃旱涝保守、忻州城古今重要蔬菜基地。村风历来纯厚友善,人杰地灵蕴育了丰富的人文资源。笔者闲居有责任挖掘整理家乡前辈奇人轶事不致失传,与网友们共享。
奇人杨三牛近1米8个头,典型北方大汉,为人刚毅正直敢作敢为、性格平和乐于助人、一生低调不善言词,虽为文盲却勇于实践創新善于钻研技朮,是村里闻名的能人巧手,建国后首任村民兵队长,卒于上世纪93年,享年71岁。仅一子32岁即英年早逝先父母而去、儿媳丢年幼双儿双女另行改嫁,四位孙儿均由爷爷奶奶撫育成人。
我与其儿子是至小要好伙伴、小学6年同级同班,放学一块玩耍,我与三牛老人夫妇交往到俩老终年,自小耳闻目睹杨三牛奇人轶事。
胆识英勇过人 巧夺鬼子步枪
杨三牛年轻时夺取鬼子兵步枪一事,最早是我父亲讲述,为此我曾向三牛叔"求证”过。抗战时期杨三牛正直血气方刚年华,对日寇暴行早己恨之入骨,城内鬼子与伪军出城东乡烧杀掠抢,东石村是必经之路,一次鬼子兵汉奸伪军又进村三五一伙入院禍害村民,一鬼子兵脱队独进路边低围墙敞口露天街厕,杨三牛见机俏俏靠近,瞅见鬼子枪支立在厕内墙边,机会难得他冲进提枪就跑,鬼子兵提着裤子嘴里叽哩哇啦尴尬追赶,三牛朝他举枪瞄准(其实他之前从来也沒摸过枪、更不知开枪还要打开保险机及枪膛装彈),鬼子兵惊恐又缩回厕所隐蔽,大声呼喊来同伙呼救求助,三牛熟悉道路早己提枪溜之大吉!东石地处东南乡30余村镇进城咽喉要道群众通行如蟻,英雄事迹很快传遍城东村镇,消息大快人心、群众津津乐道传颂,极大振奋了人民群众抗击日寇兴心!
能工巧匠 无师自通
东石早在上世纪58年即己通电,是忻州地区农村最早通电村之一,那时电灯泡奇缺凭証供应,好多村民因缺少灯泡而无奈点煤油灯,目睹三牛常钻空屋内修复烧坏灯泡。我至小三牛叔喜欢,不烦我总是伴随问这问那,嘱咐我只能看不能动。烧开玻璃重桂钨絲不难,难得是只凭两手一个喷灯等简单工具、如何抽尽灯泡内腔空气?再生灯泡表面圪溜圪旦很不好看,可总比点煤油灯好!好多村民找他求再生灯泡、解决了黑灯瞎火之苦。天天在他家玩耍,不见有啥真空泵之类抽气机器设备,60余年过去了,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謎!
三牛是村里出名的能人巧手,尽管沒上过学悟性极高,好多手艺无师自通,甚至一看即懂,他若认准要干的事,总能干成!如解放初曾在省城沿街卖过醋,六十年代城中职工市民按号限量供应食醋,农民是买不到的。三牛向我父亲(时为村生产大队长)建议大队开办醋厂,並自荐当做醋大师傅,大队开办了醋厂,外村人也到村办醋厂买醋,经常供不应求,还真红火了几年,既丰富了群众生活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令人惊奇的是他有种从不认输坚韧不拔钻劲。"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儿童食品缺乏,白糖加工为"棉花糖"儿童非常喜欢,销路十分看好,利润空间巨大(一一白糖加温成糊、再拔成絲如毛发膨松甜絮团)。无奈加工机器较为昂贵亦难买到,决心自造"棉花糖机",曾四赴河北石家庄看样机,厂家保密不准参观、后来人家知道意图后连厂门也不让进了,用了一年多茶余飯后空闲時间沒日沒夜终于自制成功棉花糖机,产出的"棉花糖"絲毫不逊色于石家庄厂家机器产的澎松细白。50余岁文盲老农,沒技术沒资料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历时一年多钻制,至今想起令人感慨不己,奇妙新奇之事总会伴随三牛老人发生!
力大超群 艰苦拼搏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地区木材公司从火车专用站台往庫区搬运木材,一直由我村多年独揽,那时没啥起重设备,全凭人力及几条撬棍与特制平板车,年己近五旬三牛是村木材搬运社员中少数大力士之一,如8m长、胸径30多cm落叶松园木一头有4~5百斤之重,撬杆撬起园木才能装平板车,數十人中只有三牛等三两个人能双手扣指一人搬起一头,园木离地插入撬杆(装车),至今想起老人粗糙大手掌与又粗又大变形指关节。
我家与杨三牛同在一个生产小队,大约在"学大寨"时期秋未一天傍晚,菜地里给社员分冬儲茴子白,我俩相约而去,也不知啥原因,老人分得几十斤很少有卷包结实茴子白,虚心菜明显比旁人家要多的多,三牛与现场的蔬菜队长论理要求更换,队长拒绝不予理采,老人气愤至极也不言语,突然间猛底将队长从后拦腰抱起又放下,就这一抱、抱的那队长蹲在地上,好长时间呼吸困难、说不出话也站立不起,映象中这是我从小多少年来罕见的一次一一老人对不公正的泄愤发火方式!
上世纪60年代"非常时期”,人人挨餓"填“不饱肚子,政府对粮食统购统销控制严格,他白天照常下地劳动,天黑吃晚饭后8~9点钟骑自行车到60多里外阳曲縣大盂镇一帶偷偷贩运粮食,等午夜2~3点启程返忻,一自行车载3袋360斤粮,这么载重自行车一般人连两步也推不走的,别说还要躲避公路上粮食稽查人员,长途骑车一晚上,第二天照常不误队里集体劳动。
誠实厚道服务 收获赞譽兴盛
杨三牛在忻州城"神州大厦"对面摆地摊修理自行车廿余年,多年风雨无阻诚信服务,小修小整不收费,对进城村民修车尤其照顾,往往是修理后愿给几个钱放几个钱,遇见困难的干脆不收费,从不计较收钱多少,很少听过有收费纠纷发生,老人多次给我说过"老侄儿放钱再少,也比过去队里干一天挣12分工收入高”!老人诚恳厚道待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我们后人的做人做事榜样!一些边远山区村民因此交上朋友,那怕七一路买东西,也要绕路将车子寄放老杨这,顺便和老杨聊聊,车子那儿不合适还能让老杨修修,当然有时也会送些自种瓜桃李棗,关係十分容洽!多年诚实厚道服务付出,收获顾客赞譽与友谊,好的口碑回报了日后孙辈们事业兴旺发达,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因果报应吧。
好人自有好报,付出自有收获。令人欣慰的是杨三牛撫育成人的孙儿孙女、个个精明強干事业有成,长孙女顶替父亲工作在省城太原某国企建工集团上班,其余三位孙儿女都在忻州城专营电动车、自行车、儿童车以及零配件销售,在爷爷摆地滩不远处、经营着几个各具规模专营店,孙辈多年来在同行业中实力強盛经久繁荣,爷爷风尚精神在孙辈中传承发展开花结果!
本文作者简介:张今厚,上世纪63年初中毕业于前"忻县一中”即进入社会,先后干过"四清调干“、公社拖拉机手及乡镇企业负责人,"改革开放"初期调入前忻州市(忻府)民政局"扶贫办"工作,90年辞职搞企业20多年,一生离土不离乡。